人解聽不解賞,長飆風中自來往。很多時候,表面看似風平浪靜、停滯不前的態勢,卻往往是暗流涌動。譬如,最近紅木行業有關傳承與創新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,如流行趨勢的反復輪回一般,再一次卷土重來。本以為這一話題激不起一絲漣漪,卻不料蕩起一片水花,沖擊著各大社會媒體及圈內論壇,引起行業人士的重視與思考。
從何說起呢?紅木家具作為一個裹挾著歷史觸覺、藝術視覺、生活味覺的物品,如何平衡好它的歷史感與時代感,如何平衡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,這都需要認真思考的。如果光言中國家具只需要傳承就好,或只說紅木家具脫離傳承盲目創新,似乎都不夠客觀。傳承與創新必須同在,方可適應當前紅木市場的常規形態。
2003年到2013年,是中國紅木家具難得利好的十年。從傳承到創新的意識流走勢,也如經歷了盤古開天辟地前的混沌狀態后,從跟風明清懷舊風潮再到一窩蜂扎堆創新熱浪,中國紅木家具創造參與者們聯合起來,熱熱鬧鬧地演繹了一場“紅木家具興盛史”的舞臺劇。
當代紅木家具傳承與創新之間如何取舍?
也正如戲劇一般,很多人只看重這場戲到底熱鬧不熱鬧,卻很少有人去關注這場戲有沒有觸動神經的靈魂。殊不知,早在幾年前便有業內權威專家撰文“棒喝”復古鼓吹者為“穿著清宮戲服演現代劇的丑角”。縱使清宮服裝再華麗,時過境遷,不過僅僅只能當作嘩眾取寵的玩物罷了,斷不可作為入流之時務。
明清家具形制再完美,即使是一比一地原比例制作,榫卯結構再精細,絲絲相扣天衣無縫,如果沒有結合現代家居生活空間的改變、現代人身高比例的變化作一些相關調整,這些家具仍然只是缺少生命力的“贗品”,不是吾等追求柴米醬醋茶的百姓之流所能接受的。
與此同時,紅木界的創新思潮也是“遍野開花”,一些企業只是將傳統元素符號移花接木、七拼八湊;一些企業熱衷在傳統家具基礎上做符號上的減法;還有一些企業受到西方設計手法的影響,在西式家具形制上簡單加上中式元素……創新大法無奇不有、無所不能,從而導致產品雖門類眾多,同質化卻越發嚴重。因為產品對應的消費受眾如何、社會階層如何、文化屬性如何,這些定位并不在缺少靈魂的“無根”創新設計范疇之內,所以造成抄襲模仿現象頻現。“而且荒唐的是,伴隨著國內房市、經濟一次次吹響號角,這些亂入市場的紅木家具并沒有很快遭遇“滑鐵盧”。”